長江商報消息 編者按
一直以來,購買理財產品都是上市公司管理閑置資金的重要方式。
今年以來,上市公司在理財投資方面更加謹慎。不僅理財認購規模減少,在理財產品的選擇上上市公司也傾向于安全性高、流動性好、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。
基于此,長江商報推出“上市公司理財觀察專題”,通過分析上市公司理財風向的變化,洞悉經濟形勢變化下企業的應對策略及調整路徑。
●長江商報記者 徐佳
面對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,上市公司在理財投資方面更為謹慎。
Wind數據顯示,截至11月6日,年內共有1015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,合計持有理財產品1.2萬個,認購金額合計7676.02億元,較上年同期減少4944億元,縮水40%。
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,不僅是理財認購規模減少,上市公司在理財產品的選擇上也更傾向于安全性高、流動性好、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。特別是在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后,上市公司在理財投資方面需更加注重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。
數據顯示,年內上市公司認購的理財產品中,結構性存款的認購金額為5111.63億元,占認購總規模的比例達66.6%,上年同期則為66.4%。信托理財的熱度降溫最為明顯,上市公司持有信托規模也由上年同期的232.91億元減少至133.91億元,減少99億元,降幅達42.5%。
多名受訪者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,在當前經濟環境下,上市公司對資金安全性的更高需求以及對市場風險的審慎態度,使得其認購理財熱度降溫。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后,上市公司在理財投資方面需更加注重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。
年內1015家公司購買1.2萬個理財產品
Wind數據顯示,截至11月6日,年內共有1015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,合計持有理財產品1.2萬個,認購金額合計7676.02億元。
上年同期,共有1270家上市公司合計購買1.85萬個理財產品,認購金額合計1.26萬億元。與之相比,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理財購買金額減少4944億元,縮水40%。
從理財產品持有數量來看,今年以來,購買理財產品數量最多的上市公司分別為唯科科技、億道信息、實益達、金龍汽車、迪阿股份、移為通信,持有理財產品數量均超過百個,分別為593個、196個、134個、131個、105個、100個。
包括上述公司在內的26家公司持有超過50個理財產品,385家公司持有10個以上的理財產品。
此外,從認購規模來看,海信家電、中興通訊、中瓷電子、金龍汽車的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分別為162.25億元、131億元、124億元、101.41億元。
包括上述公司在內,18家公司的認購金額超過50億元,204家公司認購金額超過10億元,876家公司認購金額超過億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年內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主動收縮了理財認購規模。其中,今年4月,中南建設將理財投資額度由上年的14億元減少至9億元。此前,云南能投、藍帆醫療、創新新材等公司均對2024年理財產品的認購上限進行下調。
對于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熱度減退,有業內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分析稱,一方面,當前經濟環境下,企業經營面臨較大壓力,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增加,使得上市公司更傾向于將資金用于主營業務發展或償還債務,而非投資于理財產品。另一方面,隨著金融市場監管政策的收緊和資管新規的實施,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逐漸下滑,風險逐步暴露,導致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投資意愿降低。此外,市場不確定性增加,投資者風險偏好普遍下降,也促使上市公司在理財投資上更加謹慎。
還有業內人士認為,面對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,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資金的流動性和穩健性,因此在理財選擇上更為謹慎,導致認購理財產品的整體熱情有所減退。
信托投資規模降幅高達42.5%
不僅是理財認購規模的減少,上市公司在理財產品的選擇上也更為審慎。
Wind數據顯示,今年以來,上市公司認購的理財產品中,結構性存款的認購金額為5111.63億元,占認購總規模的比例達66.6%,上年同期為66.4%。
與此同時,存款、定期存款、通知存款的認購規模分別為589.13億元、328.99億元、181.67億元。
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,上市公司的理財投資更傾向于安全性高、流動性好、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。與結構性存款認購規模一直高居不下相對應的是,上市公司對于銀行、證券公司、投資公司理財產品的認購金額分別為666.19億元、462.8億元、79.43億元,合計為1208.42億元,上年同期為1846.92億元,減少34.6%。
信托理財的熱度降溫最為明顯,數據顯示,上市公司持有信托規模也由上年同期的232.91億元減少至133.91億元,減少99億元,降幅達到42.5%。
理財并非穩賺不賠。近兩年來,上市公司“踩雷”信托產品案例增多。其中,今年8月,成都路橋就因信托理財相關信息披露違規等原因,與多名高管被四川證監局采取行政監管措施。
而在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后,上市公司在理財投資方面需更加注重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。有業內人士表示,上市公司要增強風險意識,對理財產品的風險進行充分評估,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。其次,要進行多元化投資,分散風險,避免將所有資金都投入單一理財產品中。同時,要關注市場動態和政策變化,及時調整投資策略。
責編:ZB